这部,只剩,续集,古装,强势
又一部破8分的国产古装探案剧诞生了。
原班人马回归。
开播第四天,有效播放量便已经破亿,热度持续走高。
怎么能错过?
近期最“下饭”的:
唐朝诡事录之西行
丑话说在前头。
相比于8.1的豆瓣评分,这部剧其实还有着相当多的不足。
比如演员表演、故事节奏等等。
让人在追剧的同时,也不免狐疑:是不是换种表演方式会比较好,会不会删减一些情节比较好。
但为什么还能如此受欢迎?
Sir今天不想面面俱到,而是只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案子:
仵作之死。
从这个案子里,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部剧成功的秘密。
以及被大部分国产剧忽略的现实。
01
“仵作之死”说的是一个什么案子?
简单来说,就是四个字:
泥俑杀人。
话说拾阳县有个灵渡明器店,这家的店主人是个仵作,也就是古代不挂职的法医,平时呢,他会做些带机关的泥俑,卖给丧葬人家,用来防范盗墓贼。
生意不咋样,但也可以维生。
但一个雨夜。
人们却忽然发现,店主人独孤羊居然死在了自己的店里。
全身仅一处剑伤。
而那把剑,此刻正握在自己亲手做出的泥俑手里。
当然没人相信泥俑会杀人,至少观众不信。
在《唐朝诡事录》里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类似的诡异杀人案,比如魔王脱壁、白眉仙石像、长安红茶……但最终,都是人为。
本案也是一样。
于是很快,在目击证人的帮助下,我们“路过”的主角苏无名就锁定住了几个嫌疑人。
一个是盗墓贼,痛恨泥俑机关。
一个是死者妻弟,一直在向独孤羊索取财物。
一个是古董商,觊觎独孤羊的妻子与传家宝。
一个是捕头,同样觊觎独孤羊的妻子。
谁是凶手?
岂料。
案子还没查清楚,明器店里又发现两具尸体。
都被藏在泥俑中。
复杂吧?
Sir这还是简述的大致剧情,而不是讲述案件推理过程,那里更复杂。
但。
即便是如此复杂的推理,在呈现效果上却不是让人头大,而是环环相扣,清晰无比。
让人大呼过瘾。
怎么做到的?
首先,重视台词。
好的台词就是短短一句话传递了无数的信息。
嫌疑人的破绽就藏在台词里。
比如,盗墓贼鲁大。
鲁大是怎么成为嫌疑人的?
因为他在独孤仵作遇害的现场冲出人群大哭大闹,为仵作的死打抱不平。
可谓是多说多错。
声称父亲的墓地多亏有独孤仵作所制的泥俑守护,才没遭盗墓贼。
但如果不是盗墓贼,又怎么会知道泥俑的作用就是防贼?
更别提鲁大充满老茧的手和充满紫泥的指缝,处处佐证了他盗墓贼的身份。
再比如,捕头牛大名。
一句“她(仵作之妻春条)丈夫才死,不在家好好待着,却又去了珍宝阁”,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撒谎不打草稿。
“又”字代表牛大名不止一次见到春条去珍宝阁,证明他私下已经非法跟踪过多次,在求而不得后欲以公徇私,但谎言被这一个“又”字出卖,不攻自破。
语言是目的,行为是态度。
在探案剧中,人物可以通过语言成立,人物也会被自己的语言暴露。
其次,是对于推理剧套路的使用。
比如设置障碍。
要知道对待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。
推理作品最刺激的爽点,就是从各种言辞和遮掩中寻找真相。
Sir追剧的时候梳理了嫌疑人一审时的所有证词:
比如更夫的说法:牛大名子时末(23-1点)去了明器店,更夫再进明器店时独孤羊死了。
牛大名的说法:亥时三刻(21:45)到了明器店说几句话就走了。
董好古的说法:亥时四刻到五刻之间(22:00-22:15)到了明器店。子丑之交(1:00)第二次进明器店(此时明器店没有点蜡烛)
春山的说法:进明器店等待仵作回来时睡着,后被雷电惊醒,离开了明器店。
证词与证词之间存在矛盾,有矛盾,就一定有人撒谎,这些漏洞就是案件的突破点。
但剧本的厉害之处,是在这些密集的时间线中间藏了更多的人,甚至是那些只匆匆露了几面的人。
越看越觉得,这一夜灵渡明器店真的很热闹。
02
但仅仅是因为推理过程做得好吗?
不。
Sir觉得,这出“仵作之死”之所以可以给观众留下这么深的印象,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因为它尊重了每一个“人”。
它所呈现的是一个社会,而不止是一个案子。
简单来说。
首先,剧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,做了足够丰富,细致,甚至老练的设计铺陈。
就拿盗墓这一个背景来说。
拾阳县是古县,汉魏以来,世家豪富,坟冢众多,所以在当地,盗墓是最出名的行当。
由此牵扯出的是一条盗墓,销赃,倒卖珍宝古玩的利益链条,他们往往横行乡野,扰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。
因此县令独孤遐叔(对,也是第一部的角色限时返场)刚刚上任,就下令严打盗墓贼,获得民众认可称赞。
而仵作独孤羊之所以和独孤遐叔交好,不仅仅是因为他俩同姓独孤,更是因为独孤羊的明器店,是专卖防贼的丧葬用品,像那些陶俑都有机关。
换言之,不论是独孤羊还是独孤遐叔,都在挡盗墓贼和珠宝商的财路。
由此,独孤羊之死,苏无名不仅要查案案件,更要揭开当地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。
其次,除了风土人情,剧集还呈现了还有世道人心。
举个例子。
独孤遐叔作为当朝进士,拾阳县的新任县令,在遇到案件的时候,却被一个小小的捕头(耆长)拿捏。
不仅看不上,还撂挑子,甚至出言讽刺县令是书呆子,丝毫不把上官放在眼中。
为何?
县令自己没有经验是一方面,但这态度的原因,其实是藏在一句话里:
拾阳县尉(司法主官)空缺多年,在他牛大名眼中,他才是当地有实无名的罪犯克星,自然看不上读书出身的县令。
在做出实际的成绩之前,所谓的官帽子一点用都没有。
所谓县官不如现管,基层社会的复杂,剧集做了精准呈现。
这还只是县衙的人事问题。
更复杂的是当地社会。
没错,一个仵作之死案揭开的是拾阳这样一个小县城里,形形色色的人性与欲望。
但真正能让观众高呼上大分的,还是人心。
不只是对贪欲恶行的唏嘘,也是对善意的怜悯和感慨。
独孤羊的妻子外遇,但他始终对妻子抱有真情,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家人生活得更好,哪怕被人伤害,也初心不改。
同样身为仵作,位卑而任重,但他一门三代仵作,甘愿坐冷板凳。
而这样善良的小人物不得善终,恐怕也是所谓的唐诡世界,魑魅魍魉横行的结果。
也是主角苏无名一行人努力查案的原因。
某种程度上,像这类有社会派元素的推理探案作品,主角对抗的从来不是犯罪本身。
而是整个社会的病灶,贪欲横行,人心诡谲,道德沦丧,公道不存。
他们想匡扶的是正义,也是在治社会的病。
所以在这些案件里,观众能看到的,想看的,从来都是观众内心对于理想世界投射。
《唐诡》正是完成了这一层,所以才能博得满堂彩。
03
在国产古装探案剧这个类目里,好剧不少,烂剧也多,但近年来杀出重围的却只有《唐朝诡实录》。
为什么?
与其说剧本身有多好,不如说,它真正做到了尊重观众。
也就是郭靖宇所说的:
我们是为观众拍戏,不是为粉丝拍的。
什么意思?
其实说到底,观众对古装探案剧的期待到底是什么呢?
Sir觉得无非两点:
不降智,有余韵。
关于不降智这点Sir已经说过了,而这其中,如果你稍加留意也会发现,这种效果其实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。
它的灵感来源于唐传奇,深受《酉阳杂俎》的影响,也充分汲取各类文学经典作为养料。
比如《降魔变》的故事就让广大网友有端联想到芥川龙之介的《地狱变》。
而有余韵呢?
得看它得内核,以及究竟有多少可回味的空间。
就拿“仵作之死”来说。
至少Sir觉得它让很多人觉得“封神”的主要原因不止是因为逻辑做的好。
更主要的是,我们在这个故事里,看到了一种处境。
一个例子。
看过剧的都知道,仵作之死,和那句“仵作不得杀人”的规矩有关,那么,问题是,这条规矩其实并不存在于任何明文法典,甚至连仵作这个身份都不被纳入官方编制,那么为什么独孤羊还得以死遵守?
或许我们可以看到的。
是在一个功利的社会环境里,底层人的坚持,与无可奈何。
独孤羊坚持的是一个规矩吗?
不。
他所坚持的是一个原则,是哪怕世道崩坏,哪怕一个“有用的工作”被这个社会嫌弃并视为最底层,人人都可以欺辱的情况下,依然可以保有着一份尊严,而不至于变得更坏的原则。
所以他可以一生清贫也没有离开仵作这个行业。
所以他宁愿把家传宝托付给陌生人也不愿高价卖给商人。
这样的坚守让人敬叹。
而可悲的却是,这样的一种坚持,却要一个底层的普通人,用生命来实现。
在故事之外还有这样的表达,又如何不让人回味?
所以说到底。
想拍好一部剧,并不难,用心的作品,观众是可以发现并看到的。
而唐诡系列除了故事扎实以外,在基于对于同类型作品的研究,不断尝试,不断改变后。
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初心。
这对于很多国产剧来说,已难能可贵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编辑助理:聂非非
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,如不想被抓取传播,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,谢谢
原文链接:国产剧只剩糊弄学?这部古装悬疑剧拿下8.1分,强势打破续集魔咒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,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@139.com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城市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