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,古装剧,带坏,是被谁
近日,横店某取景地被拆居然上了热搜。不管怎样,这座被称为“全横店最忙楼梯”的它,终于被拆了。网友:还没等到反派,现代挖掘机就来“灭门”了。不妨来数数,我们到底被喂了多少“糟糠”?
被网友又爱又恨的这座楼梯,你应该不止在一部剧里看过。它曾是一个观也曾是一座寺,或是一个宗门,也可能是一个人的家里……但不管是谁,迈入这个对称结构的楼梯,款款而上的背影是惊人相似。它“是衡阳宗,是四顾门,是辰荣山,是九泄潭”它是几十部电视剧的“台柱子”……这个楼梯,简直让人“一眼千年”。
在过去两年,它频繁出现在各种古装剧里,被网友誉为“全横店最忙楼梯”绝不为过,就连今年热播的《墨雨云间》《与凤行》《唐诡2》也没放过它。
网友们更是密切关注着楼梯的近况,监工一样戏谑着“看,楼梯又来活了”。还有网友特地跑过去打卡,纪念“与最忙楼梯合影的一刻”。
因《长月烬明》搭的场景,本以为还会无限制被“复刻”下去。但当它被拆的那一刻,多少网友发来了贺喜。也正是这一次热搜,也让更多人察觉自己的视觉早已疲劳,我们到底被喂了多少“糟糠”?
除此之外,标准化的酒楼、宅邸……甚至同一棵谈心的树。对于更多人而言,现在的剧根本不怕被人看出来是同个场景,更是敷衍到换个牌匾就能了事,拉个幔都嫌费力。
这个和所谓的大投入大制作真没什么联系,而是审美的刻板和模式化,以及快餐出品的求速。不仅是场景的雷同,连拍摄角度也是一模一样,如此以来,本来是个创意行业,但在不断复刻的习惯下,视觉也会越来越缺乏想象力。那带给观众的,只能是糟糠了。
在这种一味求快餐化、简单复制场景的年代,拆一座楼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。毕竟,大部分场景是能复制的,主流演员都是相互串戏的,服化道也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,舞蹈打架靠剪辑,剩下再看演技和剧情,基本没什么了。一部剧,预制和快餐,两样都占,难怪观众连呼审美疲劳了。
这几年,除了“复仇男主”,还流行扎堆“流水线经商女主”。和日剧里的职人匠人角度明显不同,不管是卖布、卖糕点、卖珠宝、开茶楼……创业细节都是一笔带过,主要是为了给女主找点事做,以及推动男女主谈恋爱。
《人民日报》也曾公开批评过这种快餐剧,并提到“阐述精致的视听呈现和颇具吸引力的故事在愉悦身心的同时,能够提升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。”影视剧天然占据着庞大的公共资源,除了消耗观众时间和造星之外,还应当背负起引导大众审美的责任。
在现实情况下,更好的制作不应该是讨好观众,而是尊重观众。要制造真正的作品,而不是代餐。比如《唐诡1》的导演也曾“听劝”,被网友建议唐代中原女子戴耳环不符合当时潮流时,《唐诡2》里全员撤掉了耳环,连路人配角都没放过。既要做好文化的正向传播,那就好好重视服饰文化。
我还记得侯孝贤拍《聂隐娘》时,他曾说自己不惜8年的时间打磨一部电影,甚至拍摄时会花很长一整段时间都在等飞鸟飞过,直到拍到那一幕真正的美。他迷恋手工的快感和诗意,这才是极致的东方美学。那些老一辈导演,为了那一抹残阳,更是带着演员跋山涉水,而不是贪图用灯光去仿照日光效果,全剧终演员都没离开过绿棚。
以前的影视剧,虽然画面没那么高清精致,但有一种让人感到亲近的“烟火气”和灯光柔和的“暖意”。这种烟火气是每个人都好像是在剧里,不急不慢、踏踏实实地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。是不同的场景、不同的角度,让人感到真正的新意,所以哪怕现在的影视剧在街上挂了多少灯笼、布了多少纱幔,都没了这种“用心而接地气”的感觉。
试问:吃过太多年糟糠了,还能不能有机会,让我们补补?
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,如不想被抓取传播,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,谢谢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,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@139.com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城市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