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演,为什么是,龙飞
作者/胖虎
龙飞导演的第一部院线长片电影,主角是胡歌和高圆圆。
彼时胡歌还在《繁花》剧组,无缝衔接到《走走停停》。“宝总”西装革履,派头十足,“吴迪”却丧眉搭眼,万年不变的衬衫,一头打绺的卷发,妥妥的“脆皮青年”。
胡歌成功褪去了男明星的光环,成了一个令人嫌弃、发笑,也让人无比熟悉的三四线城市废柴青年。
一个从北京离开的人,回老家拍了部黑白电影。 《走走停停》为什么选择胡歌? 如何打动胡歌? 除了与演员的交集之外,新人导演龙飞还分享了这部“生活流喜剧”,渗入观众日常的细枝末节。
(本文涉及剧透,请选择性阅读。)
发现演员的另一种可能
胡 歌形容吴迪是一个“陀螺”,原地打转。十年编剧无人知晓,卖掉屯书的冰箱、种花的水壶,他选择回家乡发展。家人给安排的工作看不上,自己找的工作不收35岁以上,他想干脆自己拍电影好了!老爸老妈和妹妹打上几个问号。
胡歌并不是观众传统印象里的喜剧演员,为什么找他呢?
首先要明确,龙飞并没有把这部电影当作“喜剧”来拍。 区别于市面上常规的“要你笑”喜剧,龙飞将《走走停停》定义为“生活流喜剧”,即保留生活的真实质感,在不经意间流露幽默。 因此找演员,他是以“正剧”标准找的。
从胡歌之前的作品中,龙飞看到了他表达小人物的可能性,这种“丧”刚好也是吴迪的特质,因此他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胡歌身上。但他又没有报太大期望,抛开胡歌的身价不说,两部电影中的角色是同样的职业,这对演员来说也许没有新鲜感。抱着试一下的想法发出邀请,没想到胡歌很快给了回复,很喜欢这个角色。
在龙飞看来,吴迪是典型的小市民,磨磨唧唧浑浑噩噩,被生活踩在脚下也有一种天然的乐观。和胡歌之前的角色性格上是极大的反差,一个职业的两个极端,不同两面,或许对演员来说也是有趣的。
不刻意搞笑也适用于金靖吗?她在综艺节目里如此活泼。但龙飞看中金靖是因为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这部剧,金靖以非常写实的表演呈现了一个绝望的女孩,他又看到了演员的多面性。但同时心里也还在忐忑,毕竟金靖给人的印象太鬼马了。
还是先通过视频聊一聊。龙飞记得当时金靖也在组里,刚下戏,看起来有些疲惫,换上自己的衣服,素颜趴在酒店的床上,“手机直怼着脸跟我们聊”。整个过程金靖很冷静,没有综艺上的妙语连珠,经常用“好的”“没有”“可以”来回答问题,场面一度有些尴尬。在某个瞬间龙飞突然觉得:“吴双不就是这个鬼样子吗?”找金靖看来是找对了。电影中金靖从来没有刻意搞笑,甚至全程有些严肃,但这个“硬核妹妹”和“怂包哥哥”之间的化学反应,经常令人捧腹。
能吸引来这么多优秀的演员,龙飞归功于“剧本好”。和岳红第一次聊戏时,岳红讲到动情之处数度哽咽,连旁边的人都抹起眼泪来。角色够出彩,演员发挥空间大,与以往的角色不一样,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和极大的主观能动性。
电影全程用川渝方言呈现,但5个主演里除了岳红之外,剩下3个上海人,1个北京人,最初这让龙飞有些担心。接触演员时他提前打预防针,没想到演员们都痛快答应方言台词,并没有迟疑。尤其是胡歌,当时他刚从《繁花》剧组出来,那是一个全沪语表演环境,现在又要面对大量四川方言,这对胡歌来说也是很大挑战。他每天在片场拍完了之后,回到酒店还要继续练台词。实际在现场,几乎每个人都是一有空就拉住方言老师,疯狂练习,才将这出川渝小品展现得轻巧自然。
因为人物都是观众生活中会见到的人,演员们为落地做了许多功课。
高圆圆饰演的电视台记者冯柳柳,负责记录吴迪一家的生活。为此高圆圆特地去跟了两个女导演的纪录片剧组,观察她们在现场的状态,怎么掌机、怎么操作机器,进组之后也一直在练习。冯柳柳是个普通话台词较多的角色,但高圆圆一直希望尽可能多说方言,让角色更落地,如果一定要说普通话,也会设计成带有四川口音的“川普”。
金靖为了演吴双准备了三个月,专门去观察出租车司机开车的状态,在实际表演中设计了一些小表情、小动作,后期剪辑时都舍不得剪掉。由于吴双的“铁血黑皮”设定,金靖每天到片场就要把皮肤大量涂黑, 后来金靖开玩笑说:“我现在心理已经非常强大了,以后不怕任何人的‘抹黑’”。
电影是理想,纪录片是生活
《走走停停》的剧本“三线并行”,吴迪拉着老妈拍电影,冯柳柳的纪录片记录“青年返乡”全过程,还有几个人的实际生活,编剧黄佳巧妙地利用电影和纪录片,让人物彼此交叉串联。
拍电影,似乎对照着吴迪所有浪漫理想,而纪录片,记录着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。聊到这里龙飞发问:但是这个纪录片是真实的吗?那个最终被大家看到的生活,也并不真实。这是非常令人玩味的地方。
龙飞对喜剧的理解是,保持生活感,在真实的基础上,通过一些碎片戳到观众。 笑,其实也是一种“破防”。在观众破防之后再给你一拳,这才是真正“被戳到”。 所以《走走停停》的大基调是平静克制的,穿插着“喜”和“悲”的波澜。
剧本在还原生活上非常扎实。胡歌用脚夹手机,老爸让倒水全家装听不见,这些设计让人莞尔“导演你是不是给我的生活装了监视器?”龙飞也证实剧本中的确融入了他和编剧的真实经历,借鉴了周围认识的一些人,比如往垃圾桶里扔拖鞋,就是他小时候干过的事。
电影的美术和置景都相当细致。龙飞想要找一个介于小镇和城市之间的地方,既有电视台、有地铁,但又以老街道为主,夏天要有大片的树,呈现郁郁葱葱的感觉,最后选址在四川内江和自贡拍摄。
吴迪的家是极富烟火气的地方,昏暗的老房子,种满花的旧阳台,厨房的灶台上积着陈年擦不掉的油,电影中刘钧饰演的李远来吴迪家拍戏时,还专门抹了一把油,夸“美术做得很细致”,让电影内外来了一次互动。
房子内景是搭的,细到家具的纹路,都真实得让龙飞惊讶。但阳台的外景视效难做,还是得实拍。这就要求美术在阳台和内部连接之处,再搭半个客厅和一个卧室,将实景和棚景还原得一模一样。当剧组第一次走进新搭的半个景时,全场响起了送给美术的掌声。
在真实松弛的生活里,埋着一个个细小的笑点,观众被逗笑通常都是没有铺垫,猝不及防的。这样整体愉快的节奏下,仅有的几个情感爆发点虽然量不多,但劲儿很大。
“按摩椅”是吴迪和母亲的情感链接。母亲想买按摩椅但嫌贵,一直在等打折,等到终于打折能买了,母亲已经不在了。胡歌在商场坐按摩椅的桥段非常克制,周围人来人往,夹杂着导购小姐清脆的询问声,没有抱头痛哭或是泪如雨下,吴迪只是像往日的母亲一样在按摩椅上坐了会儿。
这个桥段原本是没有的,剧本写的是吴迪推着购物车走开之后,忍不住找个角落抽泣。在实际拍摄中,龙飞还是希望克制一点,不要哭。胡歌觉得不哭也可以,那就去坐一下。对“坐一下”龙飞也持怀疑态度,但他尊重演员的建议。事实证明这个动作是很多观众的泪点之一,效果很好,龙飞表示自己也从演员身上学到了很多。
另一段戏是吴迪和冯柳柳因为堵车造成的“走走停停”戏,在影片结尾完美呼应主题。多年后吴迪和冯柳柳再相遇,冯柳柳带着孩子坐在高档SUV里,而吴迪成了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。
谁都会遇到堵车进退不得的时候,如果这时候隔壁车是个你认识的人,你是打招呼还是不打招呼呢?编剧用这种方式影射人生,我们总会在某个时 间停留,某个时间相遇,就在这一走一停中,生活已经流向了不同方向。
拍这场戏的那天很闷热,前后要调动50多辆车,演员也全天坐在车里一遍一遍拍,龙飞到现在还记得冯柳柳看向吴迪的眼神,那里面五味杂陈。 李安导演曾说过,一个电影被记住,有时候不只是因为故事,而是一个“moment”。 对龙飞来所,“那个moment ,是整个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时刻之一”。
走走停停,是电影也是人生
每个人都会有“走走停停”的时刻,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你只能常想一二”。所谓的“躺平”,在龙飞看来是“顺势而为”。一直前进,总会有累的时候,“该停的时候就停下来歇歇,等你能走动,或者有机会能走的时候再接着走”。
龙飞自己也是如此。2008年从电影学院毕业,龙飞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沉寂,无片可拍。影片中岳红饰演的母亲,在儿子回家后并没有过多指责,这一点也和龙飞的母亲很像。 “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母亲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,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,但母亲一直支持着我。”
心中对电影的渴望始终没有熄灭,既然无片可拍,就从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开始。2017年,他与编剧黄佳合作的影片《睡沙发的人》线上放映,不仅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欢,还入围了FIRST影展。龙飞和黄佳受到启发,决定延续这种风格,做一个格局更大、笑点更密集、整体更成熟的电影。恰好当时看到许多“青年返乡”的话题,两人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,这才诞生了《走走停停》。
前后两个作品之间,当然是有呼应的。《睡沙发的人》讲述一个高考落榜、无事可做的孩子,在“愤老”舅公的引导下爱上文学,找到人生方向。电影结构简单,场景也少,但聚焦不得志的“Loser”,从生活中汲取幽默和鼓舞的精神,与《走走停停》一脉相承。
电影《睡沙发的人》剧照
龙飞和黄佳无疑是关注小人物的,他们想拍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。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时期,普通人的生活更打动人。
你会好奇导演和这些角色有共鸣么?龙飞说刚开始确实觉得自己像吴迪,但后来又觉得自己像冯柳柳。在一个小城市里做自己想做的事,碍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,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理想。
这么说完,在采访结束后导演又给叨叨发来信息——
“我想了想,还是觉得像吴迪多一点。吴迪遇到阻力止步不前,我也有过这种时候,那段时间不管怎么努力,似乎都没有办法突破这层阻力,没有机会拍自己想拍的东西,写的剧本也得不到承认,但不管怎么样,终究还是没有放弃心里最想要的那个东西。”
就像影片结尾,吴迪重新打开电脑,开始写字一样,他的人生好像也在经历停滞之后,再度起航了。龙飞想表达,躺平并不可怕,关键是停下时,回头看看,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走这条路?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。当你看清楚方向之后,你的内心会变得笃定和强大,更清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新人导演,
更多的是“不可预见”
《走走停停》的剧本创作,前后大概用了一、两年时间,中间又经历疫情搁置三年,终于在2021年进入融资阶段。
剧本出来后,龙飞也尝试找一些投资方,但大都不太感兴趣。结构是个反类型片,也不是传统叙事,再加上两个新人,不被信任很正常,龙飞非常理解。机缘巧合之下,他们去了FIRST惊喜影展,参加剧情片实验室,又得到FIRST影展执行官李子为的推荐,进而结识了麦特文化,这个项目才最终开动起来。所以针对找投资,龙飞也建议找到契合的投资方更重要, “你做的和市面上传统的影片不一样,刚好投资方也在找这样的东西,那就是最好的时机。”
麦特加入后,节奏一下变得快起来。2023年开拍,2024年获得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“天坛奖”最佳影片、最佳女配角(岳红)、最佳编剧(黄佳)三项大奖,并终于在6月8日院线上映。
这对一个新人导演来说,称得上光辉的战绩。但在和叨叨的对话中,龙飞经常提及自己刚刚进入电影行业,还在摸索阶段,一切似乎都是不可预知的。
被问到两部作品在节展上表现很好,有什么心得,龙飞说还是得拍自己喜欢的东西,节展随缘,很难控制。《走走停停》会拿奖他也很惊讶,这种轻喜剧并不是电影节会青睐的风格。但这或许也说明,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、开放。
未来会继续拍喜剧吗?也是还在摸索自己的风格。可以确定的是他想尝试更多类型,打造有新意的作品。
从《睡沙发的人》到《走走停停》,对龙飞来说这是一次“走出来”的学习过程。《睡沙发的人》是小团队作业,《走走停停》是他第一次走完电影的整个工业流程,如何与制片方沟通,与演员沟通,协调各个部门,从后期跑到宣传,都是新鲜的。
和片名《走走 停停》一样,这是一部慢悠悠的电影。没有短视频的爽感、刺激,没有商业大片华丽的包装和噱 头,只是会让你回想起记忆深处的某个画面,时不时“戳”你一下,是哭是笑,都是自然。
《走走停停》获奖时,胡歌提到电影的核心台词“是金子总会发光”,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生活里,希望这句话能作用到每个人身上。
和龙飞导演的更多对话,欢迎收听桃叨叨最新播客《桃叨叨冰工厂》。
Follow《桃叨叨冰工厂》并订阅,一起畅聊圈里事~
视觉| 蛋蛋
运营 | 晓满、杜杜(实习)
请联系:TDDshangwu(微信ID)
转载
请联系:manxiaoyu001(微信ID)
桃叨叨的小桃子聚集地
追爱豆 · 看剧 · 聊电影 · 吃瓜
↓关注【AKA桃叨叨】视频号,收获更多快乐↓
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,如不想被抓取传播,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,谢谢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,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@139.com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城市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