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也,强奸犯,流到,房了
最近,一部曾经公认的神作,被骂惨了。
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,豆瓣235万人打出9.4分。
却在一夜之间,背上「恋童」「抄袭」的骂名。
豆瓣最新短评,出现大量一星。
究竟怎么回事?被骂得冤不冤?
今天就来聊一聊——
争议一:抄袭。
抄袭争议源于一篇小红书热帖。
它直接指出:
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「抄袭」了1980年的美国电影《女煞葛洛莉》。
并强调,两部电影除了角色性别不同,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样。
「看过之后,你就会明白抄袭得有多彻底。」
这很快激起不少人的兴趣,不少网友涌入这条帖子,讨论、转发。
有了热度后,又被转到其他平台,舆论再度发酵。
话题一度冲到了微博热搜第一。
其实,《女煞葛洛莉》在国内并非第一次被广泛提及。
之前在「女冠男戴」的讨论中,这两部电影也被拿来比较。
不过,当时这被默认是「改编」「翻拍」。
人们不满的是,吕克·贝松将勇猛的黑帮女老大,改成了男性角色。
争议二:恋童。
众所周知,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的主角是一个成年男子和一个未成年小女孩。
两人的情感关系是影片的主要看点。
片中有很多浪漫的桥段,暧昧的台词。
男女主形象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视为银幕经典CP。
「抄袭」争议传出后,很多人也提出了这部电影「恋童」的不良价值观。
尤其有了《女煞葛洛莉》的对比。
不少人表示,原版中女人对小男孩的爱护更像是天然的母性,看着「正正常常」,《杀手》就有种「隐隐绰绰的男女之情」。
「恋童」的说法也不新鲜了。
影片上映后,这种讨论就一直存在,外网也有过激烈争论。
之前还有人提到,电影最早拍出了具有「性暗示」的床戏,后来迫于压力,被剪掉了。
争议三:导演性侵。
导演吕克·贝松的私生活和性丑闻,成了叠加其上的buff。
不少人举证,他32岁时就与15岁的女孩结婚生子,之后又出轨小自己16岁的女演员,涉嫌性侵、性骚扰多名女性。
导演的私德败坏,似乎又坐实了前两个争议。
很多人说,能指望这样的人拍出什么好电影呢?
总之,「抄袭」「恋童」「导演性侵」三大罪状,让这部电影彻底跌下神坛,变得一文不值。
相应地,原本只有六千多人看过,豆瓣7.6分的《女煞葛洛莉》,一时好评不断,冲上电影热榜,分数也一度上涨。
但,这些罪状是否属实呢?
其实是值得商榷的。
先看它是否抄袭。
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的故事,的确脱胎于《女煞葛洛莉》。
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在充斥着暴力、血腥的底层社区中,一段特殊、感人的忘年情谊,都关乎爱与牺牲。
吕克·贝松公开表示过,他正是出于对后者的喜欢,才拍了《杀手》。
那么,需要厘清的就是他究竟是「致敬」还是「抄袭」。
法律判定一部作品是否构成抄袭的重要依据是「原创性」。
那么我们就对比《葛洛莉》,看看《杀手》在情感表达、审美追求和整体风格上是否有鲜明的独创性。
鱼叔看过电影后发现,《葛洛莉》的整体风格更为写实、凌厉。
在主线情节外,镜头捕捉了许多家庭、社会中真实琐碎的细节,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。
女主葛洛莉的形象也极为立体、真实。
她是混过黑帮的单身女性。
她讨厌孩子,却为了帮朋友的忙,不得不照看朋友家的小男孩。
没料,悲剧发生,小男孩全家丧命,死于黑手党——也是葛洛莉的朋友之手。
因为小男孩带着父亲留给他的特殊账本,黑手党至今还盯着这个孩子。
葛洛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她不愿带着一个累赘上路,却又知道放走他他必死无疑。
苦苦挣扎之后,她最终还是选择冒着生命危险,充当孩子的保护人。
而对小男孩来说,他没有选择的余地,只能试图去依赖葛洛莉,用他有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跟着她的步伐,一点点长大。
影片透着悲情的意味,展现出了女主的无畏和善良,以及孩子的无助可怜,也呈现了一种非典型家庭模式的样态。
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则是有鲜明作者性的成熟商业片,有明显的喜剧、动作、情感元素。
男主里昂的角色并不真实,更接近一种符号。
他是一个经美化过的杀手。
他照顾绿植,喝牛奶,不杀女人和小孩,坐着睡觉。
散发出与世隔绝的孤独气质。
虽然影片同样表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创伤,以及一种非典型的情感关系。
但显然,玛蒂尔达的角色分量比《葛洛莉》中男孩的戏份重得多,也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奇观化的情节设置,传递出的是个体的孤独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慰藉和治愈。
里昂遇到玛蒂尔达后,获得了精神寄托,学会了躺下睡觉。
片尾,玛蒂尔达将里昂的绿植埋进土里,漂泊的心落地生根。
不难发现,两部电影从风格到表达都是截然不同的。
更何况,《女煞葛洛莉》出自美国电影大师约翰·卡萨维蒂,还拿过电影界最高荣誉之一金狮奖。
假如《杀手》真的抄袭了这样一部影史名片,早就被扒得人尽皆知,钉上耻辱柱了。
因此,抄袭指控,并不成立。
再看《杀手》是否有「恋童倾向」?
的确,片中出现了有爱情指向的情节和台词。
比如,玛蒂尔达深情的表白 ,主动索吻,提议睡到一张床上。
还故意对旅店老板说出让人误会的话。
单拎出来看,问题很大。
但放在电影语境里,其实都是合乎情理的。
玛蒂尔达的角色本就存在强烈的错位感,她稚嫩、弱小,却又抽烟、谈性、想学习杀人。
因为她一方面,年龄小,心智尚不成熟。
但另一方面,生于糟糕的毒贩家庭和黑帮横行的社区,目睹了全家被血洗,这又使她过于早熟。
她对救下自己的里昂产生依赖,但又不知如何界定这段关系。
她那些怪异的调情话术,更像是对成年人拙劣、刻意的模仿。
《葛洛莉》中的小男孩也说过类似暧昧的话。
不过不同的是,女人粗暴、直接地反驳了小男孩,让他的话变成了一种笑话,极大消解了性意味。
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中,里昂的态度却很暧昧,甚至给人一种半推半就的感觉。
他将所有财产留给玛蒂尔达。
为替玛蒂尔达复仇,与敌人同归于尽,临死前都深情注视着玛蒂尔达的背影,给人一种纯爱片的氛围感。
这也是很多观众感到不安的原因。
但从电影本身看,里昂的态度同样符合其人设。
他本身就是一个不善言辞、性情温吞的人。
前后转变,也呼应着成长与治愈的主旨。
「恋童」不仅表现在年龄差,让人恐惧的是其背后极端不平等的权力关系。
里昂却正好被塑造成一个权力真空中的角色。
他强迫症般恪守着杀手的准则,头脑却像孩子一样天真。
他看《雨中曲》时露出纯真的微笑,他用隔热手套扮小猪。
虽然赚了很多钱,但他把所有钱都存在雇主手里,就像被家长存压岁钱的孩子。
他自己也是个孩子,所以他不会像葛洛莉那样嘲笑玛蒂尔达的故作成熟。
就像吕克·贝松说的——
「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,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,在他们心里,他们都是12岁,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。」
反倒是性格更为强势的玛蒂尔达推动着两个人关系的发展。
她逼迫他教自己杀人,又被逼迫着每天喝牛奶。
她要求他替自己复仇,又对他产生越来越深的依恋。
这是两个超越年龄的孤独者的惺惺相惜,也就像那段出名的台词——
——生活总是如此艰辛,还是仅仅童年才是如此?
——总是如此。
影片让这段感情保持在无法被定义的暧昧状态,与其说是在规避「恋童」的指控,更像是为了避免它落入爱情的俗套,将情感抬升到普遍的人性高度。
此外,电影的镜头语言也足以说明这一点。
里昂和玛蒂尔达在交流时,通常使用中、长镜头,维持了适当的空间距离。
在一些关键情节,总是用特写表现细微的面部表情。
反复出现的牛奶、绿植元素,以及明亮的光影,都说明影片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角色成长和情感变化。
回看早年很多观众的评价,人们最常提到的词是「美好」「纯洁」「感人」……
最后,关于导演的争议,涉及的是创作者和作品是否要分开看的问题。
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网传关于吕克·贝松的好几个性侵事件,和事实是存在偏差的。
比如,很多人说吕克贝松强奸了广末凉子。
但这件事其实只有小道消息。
只因为广末凉子在与吕克·贝松合作的电影《绿芥刑警》发布会现场情绪失控,有日媒结合吕克·贝松的私生活问题,猜测她被导演潜规则。
结果被传成了「实锤」。
的确,吕克·贝松的私德堪称糟糕。
他曾承认多次出轨的事实。
而近年,他还遭9名女性指控性侵或性骚扰。
但去年,法国司法当局最终裁定,因证据不足,免除了所有指控,并驳回了原告的上诉。
当然,性犯罪有其特殊复杂性,这一案件结果也争议重重。
但既然裁决已定,在法律的范围内,我们无权把吕克·贝松盖章为性侵犯。
而失实消息的传播,反而会让本就情绪化、两极化的争论雪上加霜。
这对电影创作和电影生态尤其会产生负面影响。
就像网传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原版中的床戏,实则是多年前早就被辟谣过的传闻。
那只是两个人躺在床上的拍摄,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「床戏」。
但很多人仅仅因为导演的黑历史,就不加考证地信以为真,而二次传播,这对其他演员也是一种伤害。
至于「娜塔莉·波特曼拒谈《杀手》」「留下无尽的阴影」也是网友杜撰。
实际上,去年波特曼才刚在戛纳提到此片。
被记者问及听到吕克·贝松被指控性侵时是什么感受时,波特曼表示自己非常震惊。
她顺着这个话题,对《杀手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先肯定这是她最被大众喜爱的一部作品,开启了她的演员生涯,然后也表示现在再看会觉得有一些令人不舒服的地方,总之是很复杂的。
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留名影史的经典电影会落得墙倒众人推的境地。
30年过去,社会观念已然发生变化。
如今,人们对恋童这类社会问题更加敏感,性别意识的触角也更加敏锐,观看视角自然也会发生改变。
能产生如此大的争议,还基于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本身的影响力。
一部作品随社会观念的变化,在不同时代被重新评估,这种现象不罕见。
这次争议涉及的很多问题,其实都有延伸讨论的价值。
比如,影视改编中的「女冠男戴」问题。
以及,「小萝莉、大叔CP」给人的不适感。
还有,「导演私德和作品的关系」……
这些都是普遍的文化现象,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、讨论的。
但让人不安的,是忽视作品内容贴标签、论三观的行为。
很多人不加考证就用「抄袭」「恋童」「强奸」这些极具煽动性的字眼。
跟风给《葛洛莉》打五星,给《杀手》打一星,对导演赛博定罪。
完全忽视了电影是一个团队的结晶,而非导演一个人的作品。
更荒诞的是,后来网友发现,控诉「抄袭」的热帖,其实是抄袭了豆瓣评价。
也可见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声讨正义。
争议发展至今,很多同时看过两部电影的影迷也都陆续站出来表示不满。
其实,类似「一星抵制」事件,之前也出现过很多次。
虽然原因不尽相同,但都给人一种偏离理性讨论的遗憾。
争议声中,恐怕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曾经为什么被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打动。
就像很多人也忘了,电影曾因其深邃和丰富,迸发出多么强的感召力。
众声再如何喧哗,电影也有属于它自己的语言。
只想说,别把轰轰烈烈,引向空空洞洞。
全文完。
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,如不想被抓取传播,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,谢谢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@139.com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城市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