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出租车上扫码就能直接购买零食饮料、享受按摩服务……这些新装备正在多个城市的出租车上搞试点。对此,有出租车司机表示,自己可以从中分成,净赚一个月的伙食费;有乘客则表示担心,这样的销售行为是否会影响车辆行驶安全。(5月20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
近年来,“车载便利店”方兴未艾。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,收入来源本就单一,近年来又受到网约车的冲击,“车载便利店”的出现,为其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,自然是欢迎的。而对于乘客来说,“车载便利店”可以打发无聊的乘车时光,购买需要的商品,或者用零食慰劳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不过,“车载便利店”并非简单的你情我愿,而是事关乘车安全和消费安全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,“车载便利店”目前尚处监管盲区,很大程度上是企业、出租车公司、司机在自我管理,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。
其一,食品安全问题。目前,“车载便利店”的合作公司,普遍拥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,为出租车提供统一配货,不过在操作过程中,如何避免出租车司机或他人故意将商品调换,换成一些“三无”食品,是个现实问题。同时,不乏一些出租车司机为了谋取更大利润选择“单干”,自己进货自己销售,食品安全更加难以保障。
其二,行车安全问题。“车载便利店”需要安装货架等设施,占用本就狭小的车内空间,不仅影响乘坐感受,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。前些年,一些地方曾流行在出租车内安装广告显示屏,在多起事故中造成后排乘客头部撞到显示屏而受伤甚至死亡,后来这种“夺命显示屏”就悄然退出市场。“车载便利店”必须汲取前车之鉴。此外,一些司机在副驾驶座位上加装按摩垫。传统的按摩垫并非针对汽车座位设计的,不会对安全气囊位置做特殊处理,在发生碰撞时很可能导致安全气囊无法弹出,这种因小失大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。
其三,司机角色问题。在“车载便利店”出现之前,出租车司机的角色就是驾驶员,负责把乘客快速安全地送到目的地。而有了“车载便利店”,直播网 十八腔,一些出租车司机很可能要客串多重角色,又要变身“促销员”兜售商品,又要扮演“保管员”防止商品被盗,还可能要充当“收银员”,如此一心多用,无疑会分散注意力,为运营安全埋下隐患。
无疑,未来要想让车载便利店成为“真风口”,仍然需要从安全、卫生等方面下功夫,否则只能是“伪概念”。“车载便利店”吸引着民间资本纷至沓来,去年以来,杭州的“魔急便”项目、深圳gogo车吧项目等先后获得千万级的投融资。有关部门必须对这一新兴业态加以分析论证,制定统一明确的规范标准,而不是成为一匹“脱缰野马”。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欢迎加入:直播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