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城市头条!城市大事,最早发现!Meet the good, record the facts!

城市头条官方微博   网站地图   城市号入驻

冯其庸告别仪式举行:叶嘉莹手书挽联 金庸献花圈

2017-02-05 18:08来源:编辑:轩皓宇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
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

  中新网北京2月5日电(记者 宋宇晟)1月22日,中国文化学者、红学冯其庸在北京去世,享年93岁。2月5日,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。

  记者临近10时来到八宝山殡仪馆,中国直播网,现场已有数百人排队等待,前来送别。

  冯其庸,名迟,字其庸,号宽堂,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。他生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红学会会长、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北京市文联理事、《红楼梦学刊》主编等职。

  他一生著作等身,著有《曹雪芹家世新考》《论庚辰本》《梦边集》《秋风集》《瓜饭楼钞庚辰本石头记》等专著,并主编《红楼梦》新校注本、《红楼梦大辞典》等书。

  记者看到,送别现场摆满了悼念的挽联、花圈。礼堂门前两侧悬挂着叶嘉莹先生手书的挽联,中国直播网 ,上书“瓜饭记前尘中道行宽写梦红楼人共仰,天山连瀚海西游乐极植莲净土世同钦”,落款为“叶嘉莹 敬挽”。
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
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

  礼堂内外摆放着冯其庸先生学生手书的挽联以及各研究机构、协会等送来的花圈。记者注意到,作家金庸、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、红学家李希凡、演员六小龄童等都献上花圈。

  上午10时30分,前来悼念的人们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进入礼堂悼念。礼堂内,前来悼念的民众向冯其庸遗体致哀,不少人失声痛哭。冯其庸家人站立一旁,面色凝重,与来宾一一握手。
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

冯其庸遗体告别仪式现场。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

  回忆起与冯其庸先生的接触,红学家周思源在接受中新网(微信公众号:cns2012)记者采访时坦言,自己曾“得到冯其庸先生的不少帮助”。“后来出版第一部红学专注《红楼梦魅力初探》,就是他给我题的书名。”

  他告诉记者,冯其庸先生本人对红学研究的贡献很大。“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参与校注了艺术研究院《红楼梦》的本子。这个本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本子,不光是采取了各个本子的长处,最重要的是有非常详细的注释,这是过去从来没有,后来也难以做到的。因为他把全国当时最有名的专家几乎都调在这个组里。”

  此外,周思源也谈及冯其庸在红学之外的成就。“冯先生本人的文化修养都非常高,这是我们七八十岁的这一代所比不上的。他的旧体诗词写的非常好;他的书法非常棒,也是有名的书法家;他的绘画、摄影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;他对汉代文化,特别是对汉墓砖像画石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像冯先生这样老一辈文化人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值得后辈学者学习的。”他说。(完)

特别声明: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,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       版权声明:版权归著作权人,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,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,请来邮件通知删除,一起成长谢谢
       欢迎加入:城市号,开启无限创作!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,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,一个原则:只要真实,不怕事大,有线索就报料吧!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://mp.chengshitoutiao.com。    

标签: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热门标签

CopyRight 2016-2023 城市头条 ChengShiTouTiao.Com(城市头条有限公司) | 投稿/撤稿公邮:news@newsgo.com

城市头条网站所登载资讯、图集、视频等内容,版权归城市号自媒体平台原作者或投稿人所有,投稿视为本站原创首发,刊发或转载仅限传播目的非本网观点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商业用途。

特别声明:城市头条仅提供平台运营服务,不提供任何上传发布服务,城市头条网尊重知识产权保护,侵权反馈:fawu@newsgo.com 城市头条撤稿函下载 如有侵权请来邮告知,我们收到后会尽快处理答复。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:吉ICP备2020008037号-11